2006-02-28

"In that specific era and situation" - some historic perspectives

Japanese Red Army founder, Fusako Shigenobu, was recently convicted and jailed for 20 years.

In April 2001, Shigenobu announced from a Tokyo detention centre that she was disbanding the group to seek new battles within the law. In a letter to supporters, she said, "In that specific era and situation, our armed struggle represented people's demands."

What does "specific era and situation" mean? It mean when the democratic world was as brutal as the dictators, and when th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the hope of the intellectuals and progressives. In that era
  • US invaded supported dictators in Vietnam, the Philippines (Marcos), Chile (Pinochet)
  • UK/France invaded Eqypt to continue its colonial interests in Suez Canal
  • KMT in Taiwan committed the crime of 2-28
  • Lee Tenghui joined the CCP
  •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right overseas young Chinese went to the mainland to build a new China
  • The Cambridge 5 joined KGB
  • Almost all Cubans supported Fidel Castro to overthrow Batista
Not many people are old enough to remember these, and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my age or younger), not many bother to read critically. It is even becomes more confusing when some 'rather famous' column writers in HK could not understand this and did not bother to sit in history lessons.

To visualize the contradiction, look at these photos. (and one of them is shown below). You will understand why Kim Il-Sung had more followers than Rhee Syngman in 1950s. You will also understand why the North Korean were able to push the South to a corner around Pushan in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US intervened.

The picture shows the South Korean Army executing political prisoners, many are (allegedly) Nork sympathizers. The decided to kill all of the 1800 prisoners when they retreated from Daejeon in 1950, and a few hundred in Seoul and Daegu, lest they be liberated by the Norks. The man with a hat on the right is one of the 6 American advisors, who are behind these brutal crimes. Things have changed a lot today.

But let's not forget what it was in the past. We should be more lenient to people like Shigenobu, who expressed regret and changed course. We should also praise the South Korean and KMT who courageously admitted their mistake. We should also learn to not view what MSM such as CNN present to us as black and white.

Categories:

Stephen Cheung's 3 points on currency

Stephen Cheung has a short essay on his Apple Daily column today, regarding the currency (and in particular, RMB exchange rate).

His 3 points summarized are
  1. The objective of a currency is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It is not a tool for economic policy. Therefore,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focus on stabilizing the currency, and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for people who use it. It should not worry about unemployment, fiscal deficit, war, etc. Because these are not its job.
  2. It is easy to maintain stability of a currency if there is an anchor
  3. Traditional supply/demand theory implies there is an equilibrium point for each price, i.e. there is an equilibirum point for exchange rate. It is also widely regarded that RMB is under-valued. However,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defend an over-valued market, but effortless to defend an under-valued one, there is no 'market pressure' if RMB is undervalued.
To elaborate on his point #3, Cheung said PBoC can simply burn away the USD it received and print more RMB. In fact, that is not too far from what PBoC is doing today, investing in low yield US treasury bond, and lose if USD devaluates.

To draw a parallel to pricing theory, this is like saying I can sell you diamonds at the price of crystals, and it is not a big problem for your ablility to maintain a low price, because you own a huge diamond mine. Except that, You are not realizing the value potential of the goods you have.

Therefore, the undervaluation of RMB is a problem of China,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not a problem of the US or anyone else. It is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migrant workers who are exploited, not the US factory workers. The Chinese policy makers,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d, chose to sell out at a lower price, in exchange for stability and lower risk.

Cheung is famous for his arrogance, but some of his essays are very insightful.

---
The original essay in Chinese is here
還 斂 集 : 貨 幣 問 題 的 三 個 淺 見

--------------------------------------------------------------------------------




關 於 人 民 幣 與 貨 幣 制 度 的 話 題 , 我 花 了 長 時 日 , 用 心 兼 用 腦 。 不 是 深 問 題 , 而 是 自 己 的 想 法 太 淺 , 不 相 信 , 要 翻 來 覆 去 找 錯 處 。 總 結 起 來 有 三 點 , 奇 怪 傳 統 的 分 析 不 那 樣 看 。
第 一 點 是 貨 幣 的 基 本 用 途 是 減 低 交 易 費 用 , 不 是 調 控 經 濟 的 工 具 。 貨 幣 制 度 出 現 了 問 題 , 要 用 貨 幣 政 策 調 控 , 是 迫 不 得 已 。 然 而 , 貨 幣 政 策 用 將 起 來 , 往 往 伸 展 到 經 濟 的 其 他 事 項 去 。 這 是 左 右 了 貨 幣 的 基 本 用 途 , 往 往 弄 巧 反 拙 。 淺 見 說 , 貨 幣 政 策 應 該 限 於 穩 定 貨 幣 的 價 值 , 提 升 減 低 交 易 費 用 的 功 能 , 其 他 不 要 管 。 失 業 、 不 景 、 財 赤 、 戰 爭 等 , 要 用 貨 幣 政 策 之 外 的 其 他 方 法 處 理 , 與 央 行 無 干 。 同 時 兼 顧 經 濟 的 其 他 事 項 , 不 容 易 穩 定 幣 值 。
第 二 點 , fiat money 是 指 沒 有 本 位 的 貨 幣 。 有 本 位 是 說 持 鈔 的 人 可 以 到 銀 行 或 銀 行 可 以 到 政 府 按 鈔 值 取 金 、 取 銀 、 取 物 品 、 或 取 外 幣 , 指 定 的 , 又 或 者 貨 幣 的 本 身 是 金 或 銀 。 有 本 位 的 貨 幣 當 然 有 固 定 的 錨 。 淺 見 說 , 沒 有 本 位 的 fiat money 也 可 以 有 固 定 的 錨 , 只 要 貨 幣 政 策 限 於 穩 定 幣 值 , 守 錨 容 易 , 而 沒 有 固 定 的 錨 幣 值 不 容 易 穩 定 。
第 三 , 淺 見 說 , 一 個 國 家 的 貨 幣 在 國 際 上 偏 高 或 偏 低 是 不 對 稱 的 。 偏 高 有 壓 力 的 困 擾 , 要 有 外 匯 儲 備 救 急 , 但 偏 低 則 半 點 壓 力 也 沒 有 。 後 者 , 多 印 銀 紙 易 過 借 火 , 而 收 回 來 的 外 匯 有 多 種 處 理 辦 法 。 兩 年 多 來 我 老 是 不 明 白 為 什 麼 那 麼 多 人 說 人 民 幣 偏 低 , 壓 力 大 , 匯 率 不 調 高 早 晚 守 不 住 。 一 年 前 跟 阿 康 鬥 氣 , 他 堅 持 人 民 幣 的 上 升 壓 力 守 不 住 , 我 要 說 把 收 回 來 的 外 匯 燒 掉 他 才 認 輸 ! 那 是 什 麼 智 商 了 ? 價 格 理 論 說 , 供 求 決 定 價 格 , 價 格 被 管 制 在 市 價 之 上 或 之 下 都 有 壓 力 , 不 到 均 衡 點 守 不 住 , 或 要 引 進 其 他 分 配 物 品 的 準 則 。 我 同 意 , 但 認 為 幣 值 的 偏 高 或 偏 低 是 另 一 回 事 , 壓 力 不 對 稱 , 因 為 收 取 外 匯 容 易 , 付 出 外 匯 可 以 有 不 足 的 困 難 。 淺 得 小 孩 子 也 明 白 , 不 知 是 個 人 獨 醉 , 還 是 眾 人 皆 醉 我 獨 醒 。

今 天 關 於 人 民 幣 的 話 題 , 重 要 是 上 述 的 第 二 點 。 從 金 本 位 說 起 吧 。 這 制 度 是 以 黃 金 作 為 一 個 固 定 的 錨 , 困 難 是 黃 金 可 能 不 足 夠 , 或 產 出 太 多 , 或 大 量 外 流 , 或 金 價 暴 升 暴 跌 , 導 致 一 個 國 家 的 幣 值 不 穩 定 , 是 以 為 難 。 但 一 國 之 內 , 真 的 需 要 有 黃 金 存 在 嗎 ? 為 什 麼 一 個 國 家 不 可 以 指 明 幣 值 是 以 國 際 金 價 為 依 歸 , 一 千 元 可 以 購 買 多 少 金 , 作 為 一 個 固 定 的 錨 , 政 府 或 銀 行 不 提 供 金 , 只 擔 保 幣 值 可 以 在 市 場 買 到 一 個 金 量 , 貴 客 自 理 ? 淺 見 說 , 當 然 可 以 , 但 政 府 要 調 控 貨 幣 量 來 維 護 金 錨 , 短 暫 調 控 不 夠 快 要 有 外 匯 儲 備 支 持 , 而 政 府 不 能 手 癢 , 把 貨 幣 政 策 調 控 經 濟 的 其 他 事 項 。 只 為 堅 守 自 己 沒 有 黃 金 的 貨 幣 金 錨 , 單 是 調 控 幣 量 可 以 辦 到 , 因 為 任 何 國 家 都 有 可 以 產 出 的 人 力 支 持 。
撇 開 沙 石 , 以 調 整 幣 量 而 堅 守 一 個 價 就 是 朱 鎔 基 時 代 的 中 國 貨 幣 制 度 。 守 美 元 , 美 元 就 是 人 民 幣 的 固 定 之 錨 。 重 要 是 此 錨 可 以 在 市 場 直 接 成 交 , 貴 客 自 理 , 政 府 只 靠 調 控 幣 量 與 一 些 短 暫 可 能 需 要 的 外 匯 儲 備 來 擔 保 貴 客 可 以 在 市 場 上 以 人 民 幣 買 到 指 定 的 美 元 ( 管 制 這 交 易 是 沙 石 ) 。 價 格 是 一 個 指 數 , 可 以 在 市 場 成 交 就 是 我 說 的 tradable index 了 。 採 用 「 指 數 」 一 詞 , 因 為 在 市 場 成 交 的 可 以 是 一 籃 子 貨 幣 , 或 一 籃 子 物 品 , 或 一 些 什 麼 組 合 , 組 合 之 內 各 有 各 的 價 , 整 組 所 值 以 指 數 計 算 稱 呼 最 適 當 。
三 年 前 寫 《 貨 幣 戰 略 論 》 , 我 指 出 , 要 安 全 地 守 錨 , 外 匯 儲 備 不 足 , 國 家 的 幣 值 要 略 為 偏 低 , 而 如 果 政 府 手 癢 , 要 用 貨 幣 政 策 管 到 幣 值 之 外 的 經 濟 事 項 , 幣 值 偏 低 要 加 大 。 說 自 己 想 了 長 時 日 , 有 「 古 」 文 為 證 。

Categories:

Chen Shui Bian's next step

Enough has been said about CSB's announcemnet yesterday, that the NUC will "cease to function", and NUG "cease to apply". The move is a symbolic one which does not yield to any change in reality. In fact, as jujuflop pointed out, it is even a 'reversible' one.

The controversy generated is the concern that CSB's move to 'creeping independence', which eve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does not "approve".

The most valid attack on CSB is that he broke his promise of "4 No's and 1 without". DPP (and its apologists) has provided various defense, including pulling out the Anti-Secession Law almost a year ago. But these are very lame explanations (e.g. NUC should "cease to function" a year earlier if so). However, if you read into the words, it is not really a breaking of promise. I guess in terms of "common interpretation" he did break his promise. But if we read into his original text of "1 without", we can only say that he deliberately misled everybody in 2000.

Here is the "1 without"
Yes, the common inference from everybody wh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hat "no question" means he would not touch the issue. But it could also be interpreted as "no question" from CSB's own perspective (that "it would be abolished some day"). If one interprets it this way, CSB's recent move is premediated. In fact, planned from 2000. Otherwise, it would have been "5 No's", instead of "4+1".

If one takes such reasoning (I am not saying this is logically correct, I am just trying to follow CSB's own twisted logic, which is more logically than that offered by some of the DPP apologists), it is worthwhile to re-examine the room of interpretation allowed for by the "4 No's", that CSB will NOT
  • 1)不會宣佈臺灣獨立;declare Taiwan independence
  • 2) 不會更改國號,(把“中華民國”改爲“臺灣共和國”);change the name of the nation (from ROC to ROT)
  • 3)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 (把“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的說法包含到中華民國憲法中) or push for including the notion of "special nation-to-nation relationship" into the ROC constitution
  • 4)不會推動有關統獨的公投;push for referendum regarding the issue of unification or independece
If someone else (e.g. TSU) pushes for the referendum, and CSB supports it passively, does he break his promise? In fact, CSB has pushed for a referedum in 2004, on some 'pointless topics' (quoting David's comment at jujuflop). What about 'not pushing for', but 'quieting supporting' the amendment of constitution? In other word, CSB could play word games with himself. He could still be legally infallible, in parallel to Clinton's "did not have sex defense".

We will have to wait and see. CSB's next speech could be, "We will considering supporting, even if we will not push for..."
Categories:

2006-02-21

Ethnic Autonomous Units in China, and the ethnic compositions

China has 5 Autonomous Regions at provincial level (Inner Mongolia, Xinjiang, Tibet, Ningxia, Guangxi), 30 Autonomous Zhou (under a province/region but larger than a county), 120 Autonomous Counties. i.e. 155 Autonomous Regions in total. (More details here, and here)

This article below has some interesting insights, about th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nd speculations on the political motivation behind the demarcation.
  • Most of them were established prior to 1958, only 2 Zhou's and a few counti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1978
  • There is no clear cooreltion between the setting up of such regions and the ethnic composition. minorities comprise 20.76%/34.53%/38.34% in IM/NX/GX regions, while in Yunnan and Guizhou they represent 33.41% and 37.85%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no dominant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and Guizhou
  • Han is the largest group in NX/IM/GX (and almost as large in XJ).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political motiovation behind such set up. An example is Inner Mongolia, the region was enlarged to include the Han region of Chahaer and Rehe. It gave the Mongolian Autnomonous Region more land to control, but also diluted the minority %. (This AFP article made an ignorant comment on th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saying "The Mongolians themselves, now a small minority accounting for about 20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heir own region". The truth is, if you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demarcation of the region, you would see Han areas have been incorporated to ensure 'stability'. Mao seemed to have foreseen the lessons of the breakdown of the USSR, and moved early to make sure that separatist cannot vote the areas out of China) The other example is the inclusion of the Han-dominant Xining city into Qinghai province.
  • Similar considerations were given in the demarcation of Zhou's. In 16 of the 30 Zhous Han is the dominant people, and Han is #2 in other 7 Zhou's.
  • Another consideration is "balancing". e.g., in Kezilesu Kirghik AZ in Xinjiang, Kirghiks represent only 29% of the popluation but were giv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while the Uighur represents 64%. In this case, Uighur is taking Han's position in IM AR.
In officially released population stats, we only see the breakdown of Xinjiang and Yunnan. I have posted earlier the table for all counties in Xinjang and a qualitative map for Yunnan. The table below is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30 Autonomous Zhou's, showing that in some Zhou's Han is the majority, and in some others the dominant ethnic group has a low as only 1/4 of the population.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时间:2006-01-10

在近代的浪潮中,阶级斗争、妇女解放、民族自治具备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反体系的。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这三者在新中国的革命话语中所具备的合法地位,也理所当然地得到公开提倡。然而,革命在激发民族主义的同时,也是反民族主义的,因为它的成功依赖于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一、民族自治:面纱下的人口结构

截止2004年底,中国一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其面积占国土的64%。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些自治地方的沿革,就会发现,地级以上自治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在1958年之前设立的。之后20年完全陷于停顿,1978年后只增设了2个自治州(同时又撤消了另1个)以及50个自治县。

这一点在自治州这一级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现有的30个自治州,有28个是在1950到1958年的短短八年之间接二连三地设立起来的。这与五大自治区的设立基本同步(内蒙古最早,1947;新疆1955;宁夏/广西1958;西藏1965)。

1958年,正是大跃进开始的前夕。到这一年,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在布局上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此后也很少作更改和大的触动。但这一完成,立刻就名存实亡,文革前后的民族自治,实质与内地县市全无差别。即使今天,如果以人口结构的观点来看,这些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是具有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的,例如:

1、2000年,内蒙古人口中少数民族仅为20.76%(1953年才15.73%);宁夏为34.53%,广西38.34%——这三个自治区中,汉族在人口上均已占绝对优势,但它们的名义仍为自治区。同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33.41%,贵州37.85%,甚至还比以上三个自治区高,但它们仍是省。如果说原因是因为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众多,不如以上三个自治区有优势的主体民族,那么青海如何?该省2000年少数民族占45.51%(1953年更高,50.95%),民族也相对单一,以藏族和回族为主,但我们没有“青海藏族自治区”。

2、现在有地州一级以上自治地方的民族共有19个。但55个少数民族中,有几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却不享有这一地位:例如人口1068万的满族(人口列第2,仅次于壮族);瑶族(264万,第12);黎族(125万,第17);畲族(71万,第19)。而人口仅16万的柯尔克孜族(第31)、13万的景颇族(第33位)人口数排在20位以后的却享有自治州地位。

如果说满族是因为居住分散(这是同化的必要条件,美国有3000万黑人,也不设什么黑人自治州)而不得享有这一地位,那么瑶族等就很难这样解释;而黎族一度有海南自治州,但在1987年海南建省时被撤消。事实上好几个比柯尔克孜族和景颇族人口更多的民族也是聚居的,例如纳西族。

3、在所有30个自治州中,汉族在其中16个占有人口第一的优势(另7个居第2);这一人口优势事实上很少改变。1978年,汉族在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比例曾达到61%(1999年为54.2%)。以云南为例,思茅地区汉族仅占39%,但它却不是自治州,而同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汉族占68%,还高于临沧地区(汉族占61%)。

通常来说,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但最重要的,应当是民族结构。例如福建的土著本也是闽越族,但既然汉族的同化早已彻底改变其民族结构,我们自然也不必设立“福建自治区”;同样,也从没人说过要设立“台湾高山族自治区”。

基于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一个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应是在人口结构上占有优势的世居民族。但我们已经看到,事实往往远非如此。不必说云南、贵州、青海看起来似乎更有理由成为自治区,即使在自治州内,如果横向比较,也有很多令人困惑之处,例如:

1、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1955年成立后,于1978年在名字中加入“羌族”;但羌族只占该州人口18%;而在云南怒江,白族占28%,仅次于傈僳族;云南迪庆,傈僳族占29%,仅次于藏族,但他们的名字都不并列为主体民族;

2、更奇怪的是很多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实际在自己的地盘里也是“少数民族”。例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主体民族柯尔克孜族实际上只相当于人口的29%(而维吾尔族却占64%);最极端是新疆的两个蒙古族自治州,蒙古族人口分别仅占4%和6%。但这三个州的主体民族都不是人口占多数的维吾尔族。如果说新疆是因为它已经是维吾尔族自治区,那么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呢?这里回族占25%,高于藏族20%的比例——但它并不叫“海北回族藏族自治州”。

一些自治县的情况也如此,例如1984年成立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浙江),畲族仅占人口10%;贵州第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威宁彝族自治县1954年11月成立,但该县汉族占74.6%;比较晚近成立的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9),汉族却只占21.2%;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6),汉族仅占4.3%。按道理,道真和务川不是早该比威宁先成立自治县吗?

当然,也有人会说,你以2000年的人口结构去衡量是不对的,因为该地方设立时的1950年代结构或许的确是少数民族占优势。但这也是不能说服人的。如内蒙古,早在1947年设立时,汉族已经占人口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完全断定,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民族人口的结构。

二、行政区划的秘密

在中国历史上,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办法主要是羁縻制(核心是只要承认中央,一切全随当地旧制),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控制手段,其起因不如说是因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但在明清以降,就逐步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大力推行郡县制,废除土司——这一政策主要在西南地区展开,伴随着大规模强制措施,甚至不惜大开杀戒。

近代的不少忧国人物,从大汉族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边疆事务管理者,但他们通常却都有一种相同的出发点:即认为国家要巩固边疆以御外侮,根本手段之一是同化当地少数民族。晚清治藏的张荫棠就是最著名的例子。这一点在民国人物中也常是共识。如1927年访问新疆的徐旭生,对汉族教育无法同化缠回(维吾尔族),深感忧虑。在这一意识下,出现一种Owen Lattimore所说的“次帝国主义”——即遭受帝国主义巨大压力的汉族,为巩固边疆,又对蒙古族等大力实行同化政策。

我们今天无须太苛责前人。因为在一种被“围困”的情形下,人最容易有这种团结一致的紧迫感。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最紧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消除“五六个不同的法国”,而把全国强行整齐划一。经过1789年的大风暴后,之前具有独立倾向、与法国内地相比形同外国的地区如阿尔萨斯-洛林、布列塔尼、科西嘉等,都逐渐法兰西化,以至最后完全一致,到现在已根本没必要设立自治区(而意大利却有5个自治大区)。

不过同在法国一样,过于急迫的措施最终将激起当地人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新中国革命的浪潮中,民族工作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之一是将所有罪状归咎于封建制度,而宣称从此将享受阶级、性别、民族一切方面的平等。

这诚然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中央政府给予民族自治地方以足够的重视与尊重,但同时,它也三番五次地暗示,祖国是一个大家庭,而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就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散居是民族同化的首要前提。这一点对于形容西南地区民族,并无大的漏洞(因为当地山区,民族呈垂直分布);但对蒙、藏、回、维等北方民族,却未必恰当——实际上我们也可看出,藏族是一个最大的苦恼:2000年人口542万(相当于全国的4%)、仅列各少数民族第9位的藏族,却有1个自治区和10个自治州,面积占全国1/4。即使从这一点来看,青海设立为自治区也是不可取的,而宁可在其下面再分别设立6个藏族自治州。西康省的废除,在我看来也是同样原因,因为不废除,很难解释为什么西康不改为藏族自治区(1953年西康省藏族人口占近70%)。

一个国家的历史,总有其连贯性,新中国也不例外——虽然它一直声称要和万恶的旧社会一刀两断。在中国的行政沿革中,自古有两条最重要的法则: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简单地说就是既要依照当地情况,但又要设置可控制的前哨。

在我看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也贯彻着这一思想,最显著的无过于新疆。通过把大片土地切割给哈萨克、蒙古、回族、柯尔克孜族等四个少数民族作为自治州,维吾尔族周旋的余地大为减弱。例如克孜勒苏州,1954年设立时主体民族柯尔克孜族还不到7万人,在该州的人口中大大低于维吾尔族,其首府阿图什在1930年瑞典学者雅林到访时仅是疏附县的一个小镇。但该州的地域从地图上正好挡住维吾尔族向西的路线——而历史上多次中亚的叛乱或入侵正是由此前往喀什的。

还有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该州在长江源头一带有一块飞地,遂在一大片藏族占优势的地区中插入一个蒙古族为主导的地区(但该州人口中蒙古族也只占7%,而汉族占80%)。

另一种办法则是内蒙古模式: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时,其范围仅包括该区今天的东北部分(面积相当于现在的40%)——这也是当时蒙古族人口仍占优势的一个地区。但此后将察哈尔、绥远等地划给内蒙古,其面积遂大幅度扩张,首府也由乌兰浩特迁张家口,再迁呼和浩特。表面上看,这是中央对蒙古族的高度重视,将蒙古族历史上分布的广大区域全划给它,但通过这一划分,也使蒙族在该自治区人口中的比例由32%急剧下降到仅仅15%左右。与此类似的四川凉山州,1978年将西昌地区大半划入凉山,首府由昭觉迁至西昌——但彝族人口比例也下降到50%以下。

就此而论,一些人认为新疆、内蒙地域广阔,应分为几个省级区的办法,我认为短期内是不会被采纳的。尤其是新疆,如果分为北疆、南疆两省区,则势必面临一个维族人口占多数的南疆,有一个西藏已经够麻烦的了。这个道理正如巴勒斯坦有人(现在卡扎菲也这么想)提议把阿拉伯人完全并入以色列,遭到拒绝,因为要是这样,以色列就不再是一个犹太国家了。

三、矛盾:错误还是善意?

我这里提出的一些个人解释,有的或许是诛心之论。虽然中国的民族区域行政规划看来有大量难以解释的矛盾之处,但毕竟这一问题在汉族地区也大量存在,陕西、四川、安徽、江苏等省行政区划的不合理,前人早已指出,并呼吁再三(参谭其骧相关文章);更何况,这些矛盾的地方,也并非中国所独有。

美国记者Hedrick Smith在《俄国人》中,提到远东的“犹太自治州”,这个1934年指定成立的自治州,到1970年左右,人口中只有18%是犹太人,“多数犹太人认为这是一出生拼硬凑的滑稽戏”。到1998年,犹太人口更下降至仅4.2%(考虑一下,2004年新疆巴音郭楞州蒙古族也只有4%),去年该州已经在改革倡议把“自治”两字从州名中删除掉。

在现在俄罗斯的各自治单位中,情况也类似,如萨哈共和国,主体民族雅库特人占34%;楚瓦什人在本共和国占69%。但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却有很大自治权,如国旗国徽国歌、以及俄语外的第二官方语言。

前南斯拉夫则是另一个悲剧。1991年官方统计,该国阿尔巴尼亚族族人有172.8万,为全国第二大民族,而黑山族仅52万,只占5%。但黑山人可以作为一个共和国与塞尔维亚平起平坐,人口三倍半于黑山的阿族却只是塞尔维亚一个自治省。阿族不但人口多,而且居住非常集中。阿族占科索沃省总人口的90%,而黑山人只占黑山共和国人口的62%,塞尔维亚人也只占本共和国的65%。塞尔维亚的另一个自治省:伏依伏丁纳,主体的匈牙利族仅占人口21%。事实上,阿尔巴尼亚族对这一“不公平的行政划分”,是科索沃战争的主要起因之一。

我不想在此骤下断论:这些区划的矛盾都是对少数民族的防范和损害,实际上,稍具常识地对比国外的情况,就知道在这一问题上一碗水端平,是极不可能的事,因此各国无一例外都以历史因素为重要的划分依据。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说得过去的,例如新疆的巴音郭楞州,虽然现在蒙族人口仅占4%,相当于维族的1/8,但历史上这里长期是蒙族所有,和静还有蒙族王府。不去碰触这个问题,维持现状是一个可取的办法。如海湾石油国家由于引进大批外来劳力,一些地方阿拉伯人早已是人口中的少数,但其主体民族地位是不得改变的。

新中国的民族自治,并非全是装门面,也有一些是真的为少数民族着想,虽然有时这种善意也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民国时的风云人物宁夏马氏家族、白崇禧,都是回民,坚定的穆斯林,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反对“回族”这一说法。在他们看来,回民只是汉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其差别相当于客家人和北方人的差别。且回民大量散居城镇(如河南不少县城都叫“城关回族镇”就可见一斑),早已同化。但回族仍被识别为一个单独民族。这一情况可与南斯拉夫类比:波黑穆斯林实际上也是塞尔维亚人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但铁托身为一个克罗地亚人,为防范大塞尔维亚主义,将之单独划分为一个民族。

满清覆灭后,大量满族都隐瞒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一点在文革期间尤为显著。因此,1990年人口普查时满族人口数比1982年增长竟达129%(全国平均13%)。更惊人的是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的土家族,1990年的人口数是1964年普查时的1027%(仅仅一代人的时间,人口增长10倍)!这些都无法用人口自然增长来解释,而只能认为是“落实政策”后由于特殊优惠,而使大批隐瞒身份或本已同化的人又转而改变民族。极端的例子如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2年普查时,全县40万人,只有243人报称是少数民族,而且全是外地调入的干部。但“落实政策”予以扶持后,短短两年内,就有18.5万人改变民族成分。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粟裕,曾被毛泽东有次戏问:“你是湘西人(按,粟是湖南会同人),是不是苗族?”但粟本人至死一直都自认是汉族。他死后两年,根据相关民族识别研究,他被认定是侗族——这一点后来通过中央批准。试想想:一个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侗族,死后被追认是侗族,但还须领导批准!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和苏联的很相似,而与西方颇不相同。按西方民族学,如果甲族与乙族不自认为是同一民族,那尊重其习俗,就算两个民族。但在中国,一族是不是这么认为并非最重要,还要经过“民族识别”,如摩梭人自认不属纳西族,但仍被划为纳西族;彝族有五六个不同部落,互相都不认为是同族,但仍全被算作彝族(这些部落在越南等地,就被算作不同民族)。台湾的高山族,现在台湾习惯上认为他们是9个不同民族,但我们仍识别为同一族。就此而言,我们似乎也不能说这是对少数民族“分而治之”,若真要分化,断可以把中国的民族数量至少增加到100个。

当然,这类工作中最令人费解的是所谓“无法识别民族”,例如云南的芒人和苦聪人,他们不算在56个民族之列,但他们既然自认与他族有别,民族学者也无法否认,那么为什么不另列一个呢?何谓“无法识别”?这真是非常令人哭笑不得的术语。

四、何谓自治?

鲍大可在1988年访问汉族占压倒优势的内蒙古自治区后,曾在《中国西部四十年》中说:“用‘自治’这个词来修饰内蒙古这样的地区纯属用词不当。……我又问自治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他们说,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在许多方面向蒙古族提供优惠待遇。”我们的官员对“自治”的理解确实通常仅限于此,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对民族自治地区提供这种经济优惠的思维,几乎是一种本能,所谓“老、少、边、穷”,都被并列为需要特别照顾和扶持的对象。但这一制度的结果是:扶植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他们成为既得利益者,因而也就成为坚定的维持现状者。

2003年,有人动议重新设立海南的黎族苗族自治州,其主要理由也是经济性的,即“加快民族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并指出其他中西部省份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受到中央的扶持。

在我看来,这一动议是毫无意义的。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始终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虽然1965年以前,西藏曾有过短暂的一段的“一国两制”岁月,但最终迅速地以完全彻底的平复告终。在我看来,中国的民族自治制度,标志着历史上“改土归流”的最终完成

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该州1955年成立,但3年后的1958年,即因为大跃进而迁至海口与海南行政公署共同办公,自治州名存实亡。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但又是在仅仅3年后,1987年,海南建省,撤消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行政区划上的变更波动,没有引起任何的抗议或骚乱,这正好证明是否有自治的名号,对群众生活全无实质性影响。而我们如果记得,应该知道科索沃战争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试图进一步限制和剥夺当地阿尔巴尼亚族的自治权。但在中国,撤消自治州,我相信不会引起任何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相反可能还会庆贺:例如云南丽江县、海南东方县升为市,都取消了“民族自治”的名义(中国可没有“自治市”),但却是各族一派欢腾的景象。正如鲍大可说的,用自治来修饰这些地方,纯属用词不当。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自治州事实上将成为越来越尴尬的一级政府。在苏联和南斯拉夫崩溃之后,全世界所有国家大多实行的都是三级制政府:即中央、省、县(因此如印度、意大利、芬兰、加拿大、俄罗斯等,民族自治单位不少是省级的,直属中央)。但中国却多两级:地/州,以及下面的乡。以后的方向将是裁撤乡村干部,同时虚化、弱化地一级政府。全国所有省区包括新疆等在内,新设立的县级市大多都属省/区直辖。这种情况只要推广开来,将来地级就成为一个不必要的一级。海南正是最激进的一个试验地:现在整个海南都已实现这一目标(即所有县/市都由省直辖),全岛的电话都属一个区号。很难设想海南会再退回去多设一个自治州出来——既然它本来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讲,融合远比分离的自治要可取。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立国者禁止设立封闭的社团,而要求每一个县设立的标准必须是英语人口占多数,并提倡散居。而俄罗斯和南斯拉夫,最终都分崩离析。从这一点来说,民族自治地方是一个不得已、却至少是有用的政治手法。

附带说一下,民族人口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统计学上的一个秘密。2000年的人口普查,一直没有发布各民族人口数字,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上也不予公布;而《2000年民族统计年鉴》上关于民族人口部分可利用的数据也很少。还有一组我很感兴趣、却从未看到过的数据:即各族人口中操本族语、以汉语为母语、以及熟练使用汉语的人口比例。类似的数据在前苏联的研究中都是公开的。

在各省区公开的统计年鉴中,只有新疆和云南有分县市民族人口统计,其余各省都不作公布,例如青海、四川、贵州,在年鉴上均无法查到自治州/县内民族人口结构。因此下表中除了新疆和云南外,其余数据均属Google等途径四处拼凑来,幸好这些数字历年变化也不大,尚可作参考。


Categories:

2006-02-03

Light viewing: Matrix IV: China's train system over spring festival

This is a hilarious spoof on the train transport system of China during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 Carrie-Ann Moss and Laurence Fishburne are Yellow Cows (those who hoard train tickets illegally), Kenau Reeve as reporter
  • The "Matrix" clones represent the police fighting Yellow Cows
  • Stephen Chow as a migrant worker trying to buy his ticket home
  • Bonus at the end (please continue to watch after Emperor Qin stops): ad spoof for Yellow Cow Corporation Group (9:20)
  • The crowded situation inside the train cabin (7:25) is actually very close to reality. I had seen people sleeping under the chair or over the lugguage racks all the time



Categories:

The most un-original names in China

Source: Wenxuecity

The most un-original name in China is Liu Bo. Over 1.30M people has that name! This is the equivalent of John Smith in English.

I do not know any Liu Bo myself. But I know a few Wang Yong(#6), Wang Jun(#5), Li Yong, Wang Wei(#9), Li Wei(#10), Li Jun.

___Number __ Name

  1306508 __刘波   
  1055504 __李刚   
  910694 ___李海   
  907476 ___张勇   
  810936 ___王军   
  765884 ___王勇   
  762666 ___张伟   
  717614 ___刘伟   
  704742 ___王伟   
  695088 ___李伟

There are more creative people, such as 3 brothers called Wang Ai Guo, Wang Ai Min, Wai Ai Dang, meaning Love Country, Love People and Love (the) Party respectively. Unfortunately such creavitivy wer persecuted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because one can also interpret the 3 brothers as Love Guo Min Dang, i.e., Love KMT.

Hanja (Chinese characters) in Korean language

Below is an essay from Wenxuecity titled "Why (South) Korea adopted Hanja again". It has also discussed a lot more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role of Hanja in Korea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ritten language of Korea.
  • Modern Korean alpahbets (Hangul) were created by King Sejong the Great during the 15th century. Before its creation, only a relatively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could master the Chinese characters due to their difficulty
  • Although Hangul is a more practical (in a way, more superior) form for Koreans to learn, it was not widely used until 20th century.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lay was elitism (in other words, the elites to maintain its social class)
  • DPRK has exclusively used Hangul today. ROK (South Korea) has only used Hanja in very rare occassions for the last 100 years (unlike Japan, which only replace Kanji when it is more convenient). The main drawback of the pure Hangul system is confusion due to multiple words/terms of the same pronounciation, and hence Hangul representation (e.g. Kang=姜/康/江). Recently, the ROK government finally go for pragmtism. It has decided that Hanja is useful to avoid confusion and will revive the use of Hanja.
  • One of the bonus of reviving Hanja is convenience for Chinese and Japanese tourists in Korea.
I suspect had Korean language been invented before Hanja was used, the pronunciation for these confusion words and terms would have been differentiated as the language evolves. However, over 1000 years of Hanja usage has created too many terms in the language which are hard to be totally replaced by Hangul, because there was no such need to make them sound different when there was Hanja. (plus continuous straight import of abstract terms from China). This is the same case for Japan, and probably for Vietnam as well.

Japan has been most pragmatic regarding the use of Kanji, maximizing Hiragana and Katagan as much as possible but retaining Kanji in case there is confusion. Korea is taking this appraoch now, after 100 years of using pure Hangul.

I wonder if there is similar issue in Vietnamese language? It would be great service for tourist from NE Asia if Vietnam and DPRK also list Chinese characters in signs on the street.

p.s. the last paragraph below contains some chauvinistic remarks which I do not fully agree with.

---
Original essay below. (please also see similar discussion in English here)
韩国为什么‘恢复’汉字?
文章来源: 别无选择 于 2006-01-24 06:50:05


韩国、朝鲜人使用中国汉字有1000多年的历史,绝对是中华文化的后裔,可是为什么后来废除了中国汉字呢?首先因为朝鲜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中国的汉藏语系不太一样,但是古代朝鲜文化落后,一直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国汉字。但是汉字还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鲜平民根本不识汉字,只有朝鲜贵族、官员会使用汉字,称为“吏读文字”,而普通朝鲜平民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文化交流,他们的生活知识和年积月累的农业耕种经验和农耕方法也都无法长久的流传下去。

  到了1446年的朝鲜世宗大王时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作为中国附庸国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因而朝鲜民众对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愿望比较强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国民的处境,作为一个想要发展民族文化,推进国家独立的朝鲜君王,世宗开始苦思冥想,梦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易学易懂的朝鲜本土文字,让普通的朝鲜庶民也可以轻松驾驭朝鲜的语言。
  
  世宗在发明朝鲜文字时,受到音乐和北方游牧民族拼音文字的启发,了解到简单的音乐符号(1 2 3 4 5 6 7)就能够记录世界上所有的音乐,那么,相对简单的拼音字符也应该可以记录全部的朝鲜语音,从而拼写出朝鲜的文字。所以世宗组织起当时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还特意派遣一位朝鲜知名学者,前后十几次到中国来学习、研究汉字精髓,历时达三十年之久,才最终在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于是朝鲜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世宗大王(1418-1450年),他精通儒家学问,极力提倡儒学价值观念以外的哲学观念,博学多闻,政治手段高明,能够对付朝鲜的两班学者(两班:指的是集‘贵族’与‘官吏’于一身的朝鲜学者们,他们享有极高的政治文化权利,甚至可以藐视朝鲜国王)。他在统治期间,对国家管理、语音学、民族文字、经济学、科学、音乐、医学和人文学研究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思想。他建立了集贤殿,以促进传统和政治经济方面的研究,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创立了韩文字母。
  
  《训民正音》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世宗大王在公告序言中写道:“中国文字是基于中国历史应运而生的,因此无法清楚的表达朝鲜韩语特有的语境,无法充分表现庶民的想法和感情。考虑到我国子民的实际情况,我创立了这28个字母(注:经过字母的演化与合并,现代朝韩社会只使用24个字母,比26个英文字母还少2个,是欧美学者比较公认的简化拼音),这些文字简单易学,希望能提高每位朝鲜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世宗大王对朝鲜文化的独立、国民的繁荣所持的执着和献身精神。
  创造韩文表音字母的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认为人类的发音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还有一股虽然人们看不到,但实际上更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行为。他们认为人类的发音和文字的笔画,以及所有的宇宙现象均与中国道教的阴阳、五行密不可分,并由此推测声音与季节变化以及音乐是必然相通的。韩语的音节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辅音、元音、尾音,这是世宗大王和集贤殿的学士们创旌淖值幕 N惨舨皇堑ザ来唇ǖ模歉莞ㄒ舻闹馗炊矗虼撕锸浅浞钟行У亟岷显艉透ㄒ舳傻模Ω盟凳遣淮淼钠匆粑淖帧?br>  
  朝鲜的“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文字,由于政治文化地位的低下,谚文属于二流文字。只有贵族和官吏使用的“吏读文字”属于朝鲜一流文字。早期的朝鲜拼音文字就是“谚文”,而现在的“谚文”却是中国汉字了。古代朝鲜的文字实际上有三种:1、纯汉字: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2、吏读文字: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但是保留汉字的意义与基本文法。3、纯朝鲜字: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古代朝鲜的“谚文”。
  
  虽然1446年意味着朝鲜韩文的正式诞生,但是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的真正使用,由于中国汉字在朝鲜的强大文化影响力,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 而存在,被朝鲜妇女和没受过良好教育的朝鲜人使用,被称为二流文字的“谚文”,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是继续使用汉字“吏读文字”。朝鲜拼音文字的广泛使用是从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比世宗颁布“训民正音”晚了450年,为什么?
  
    这当然不符合世宗450年前的本愿,也是一个对历史的疑问:朝鲜拼音文字一直到十九世纪末都被视为“谚文”,与“谚语”一样是民间的语言,直到十九世纪末,拼音文字在朝鲜都被看成二流文字。是什么原因使朝鲜人在450年后,突然将妇女和平民使用的拼音文字的地位大力提高,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将其地位扶正,成为官方语言?而且将使用了千年之久的高雅的官方文字――中国汉字几乎干净彻底地清除出南北朝鲜,使汉字的地位从母体文字被贬为“谚文”的呢?
  
   其实很简单,原因就在于中国自身的衰落!
  
  朝鲜世宗450年以后的1896年,中国清朝被日本击败,二十世纪中国清朝被欧美列强瓜分,已经自身难保的中华文明古国自然不再是被朝鲜、日本尊敬的国家,甚至成为日本欺侮的对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的文化和文字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朝鲜走下神坛,被降格为朝鲜“谚文”的二流文字了,朝鲜世宗十五世纪苦心创造的韩文在使用汉字的母国中国强大之时得不到实质性的应用,却在中国衰败,朝鲜被日本人占领之时得以通行,曾经的二流拼音文字却成为朝鲜一流的官方文字,实在是讽刺啊。
  
  朝鲜半岛在1945年被苏联、美国分割成为两个国家:朝鲜和韩国,也叫南北朝鲜,西方社会称为南北高丽(Korea)。所以世宗450年前创造的拼音文字在朝鲜被称为“朝鲜文”,在韩国被称为“韩文”,其实都是一样的。区别是: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汉字;而“朝鲜文”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
  
  可是到了2005年,历史文化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
  
  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均在韩文后面注明汉字。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双重标记。此外,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果无视中国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而且韩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
  
   为什么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中国汉字的含义呢?
  
  因为朝鲜拼音文字虽然是象征着朝鲜民族的独立,显示出他们是区别于中华汉民族的朝鲜本土民族,但是,朝鲜拼音文字根本还是脱离不开汉字。它们归根到底是汉语的拼音化文字——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无论韩文的词汇如何变形,它们的发音却接近于它们曾经的母体——汉语,于是就有了中国人听起来十分熟悉的“大宇”、“现代”、“三星”等词的韩语发音。他们语音区别并不比中国的广东话、上海话等地方语言与中国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区别大!除了语法结构不同之外,韩文可以被理解为汉语的旁系,或者是一种遥远的、异化的大中华方言,韩文字母中最大的创意大概就是圆圈了,中国汉字里面没有圆圈的写法。
  
  中国汉语拼音有四声,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汉字同音字的问题,而韩语中没有四声,所以用韩文表注汉字的发音就是一件十分费力而且头痛的工作,很难做到准确。一个韩文发(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字?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所以就有了目前汉字占四分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由于汉字是朝鲜语的古老载体,所以学习韩语时必须先充分掌握汉字,必须知道所要标记的原中国文字的意义,否则就要去按约定的意思去理解,去猜测。那当然不可能做到非常准确,也不可能成其为准确、高雅的朝鲜语言。所以一直到六十年代汉语汉字都是韩国学校中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政府逐渐 ‘废除’了中国汉字,现在韩国政府又要求全面恢复汉字,累不累?
  
  中国人几千年的文明是韩国、朝鲜,甚至是日本的母体文明,他们传播融合以后成为东亚的亚文明,子体的亚文明必然与母体形似,但是文化上的‘废除’行为,却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母体文明的灵魂!如果不与中国母体文明再次联接,韩文、朝鲜文、甚至日本文,都将成为风干的、没有灵魂的文化‘木乃伊’,所以韩国政府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是必然和明智的历史抉择,其实也别无选择!
Categories:

2006-02-01

China Threat and China's "intention"

Two articles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a

1. The myth of China threat, (originally from Japan Focus) by former Australian diplomat Gregory Clark through his own first hand experience.
  • bonus: interesting discussion of other international cases related to the East China Sea dispute.
2. "What Does China Want?" by Ross Terrill, listed 6 goals China's current leadership seeks. They are in fact sub-goals of one simple goal: to feed its 1.3bn people and let them live better lives. (Update: or to sustain the legitimacy of the CCP regime) This is a problematic essay and the theme is sort of stupid. Terril said, "Unlike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trumpets its goals, China does seem to keep its intentions under wraps" China proclaimed these goals very clearly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It is the distrust from the West that has led to the illusion that there are some hidden goals, which may or maybe be in the mind of China's leadership, but Terrill probably got the 6 goals right for the near to medium term (i.e. next 30-50 years)
  • Terrill's 6 goals are: 1) internal stability; 2)sustain economic growth; 3)foreign policy to support #2; 4) "to replace US influence in East Asia" in Terrill's words, I would paraphrase it as "expand its regional role", as expanding one's influence does not neccessarily mean drive the other totally away. China knows it is impossible to replace US; 5) 'foster a perception as equal to US; 6) "to 'regain' territories that Beijing feels rightfully belong within the PRC"
  • #1-3 are clearly sub-goals of #2. As Terrill said, #2 is also a way to enhance the 'legitimatcy' of CCP's rule.
  • #4 also supports #2. More influence in the examples Terrill provided (such as 6-party talk reguading DPRK nuke) will help China negotiate with US on trade issues. In fact, the tough appraoch by US only encouraged (or forced) China to take DPRK as a bargaining chip.
  • #5 is not really a goal, it is more an obsession. But international status does help to support the 'legitimacy of the CCP regime'
  • #6 is not really a goal. And it is really about Taiwan. (Outer Manchuria/etc were formally relinquished, even though on could argue that new treaties in future could nullify treaties signed today, as Russia had done that in the 19th century) China's goal on Taiwan (for next 20-30 years) is more like to "prevent a formal independence" than "push for re-unification". A formal breakaway of Taiwan will imply losing face and legitimacy of the CCP regime.
  • As the 88s commented below: aren't these the basic goal of every government/nation in the world? well, maybe except that of the US and a few others nations, who would like to pursue a grander goal than that.
What does China want? A nation comprise of 1.3bn wants 1.3bn different goals, which might be similar or diametrically different, and each goal might well change and evolve over time. Furthermore, if Terrill is talking about the goals of the 7 engineers in the politburo, they would all pass away before the aformentioned goal is achieved, even if CCP is still in power then.

The essay is full of Western ignorance and uncritical tale copying, which I am not going to waste time to nitpick. I will just provide an example here.
  • Terrill said, "Communist China, astonishingly, inherited the borders of the Qing empire at its grandest, including Tibet, southern Mongolia, and the Muslim west that was once East Turkesta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old dynasties prior Qing might not have controlled all of Xinjiang other than during Han, Tang and some other short periods (about 1200-1300 years out of the past 2200 years), "East Turkestan" only existed for two years throughout the whole of history (1932-34, 6 years in total if you count the Soviet puppet from 1945-49). These 2 ETA controlled only a small portion (less than 10% in area) of current Xinjiang. Before Qing's conquest, Xinjiang was under (Mongolian Dzungars Khanate and a number of smaller Khanates, none of them were called Turkestan. Before and during Ming, it was part of the Mongolian Chagatai Khanate. Before that, it was under (Tungus) Khitan Khanate (aka Western Liao).

Categories: